[元]1284年,兩廣各江設水站,作為水陸聯運站赤(驛站)。
[元]1341—1367年,珠江下游發展防洪、排澇與灌溉結合的工程——石奇堤(秀麗圍)等;
肇慶府新興縣鄉人陳文廣組織修建馬港陂,引蓄盧溪水灌溉。
[明]1380年,廣州擴城治壕渠,六脈渠格局初定。
[明]1396年,西平侯沐春率人開鑿宜良湯池渠,引陽宗湖水至南盤江。
[明]1435年,云南曲靖沾益縣南盤江上游建梅公閘,蓄泄江水,灌田萬畝。
[明]1460—1469年,張瑄任廣東右布政使期間興建陂塘水利。
[明]1522—1566年,宜良縣建文公渠。
[清]1692年,貴州廣順(今長順縣)州牧劉元軾主持在南湖修筑壅水灌田堤堰,稱劉公堤。
[清]1723—1735年,修建陸良新壩。
[清]1729年,修建貴州興義大平干砌石渡槽。
[清]1729—1731年,云南、貴州、廣西總督鄂爾泰主持整修都柳江通粵航道。
[清]1730—1790年,治異龍湖尾閭下游瀘江河道,開渠引水,灌溉農田,湖水暢達南盤江。
[清]1736年,兩廣總督鄂彌達令廣、肇二府對西江堤圍險工加固。
[清]1757—1840年,粵絲銷路激增,現“棄田筑塘”“棄稻樹!,三角洲;~塘形成。
[清]1896年,廣西龍州海關開始觀測雨量和水位,是珠江流域最早觀測站。